当前位置: 郭利方心理工作室 > 家庭教育 > 亲子关系 > 正文

孩子大了怎样才能与孩子更好的沟通

更新日期:2025-07-19 05:03:58  来源:bjzmyj.com

导读各位家长朋友们!我今儿跟你们唠唠孩子成长的事儿。先给你们讲个事儿,有一天我在厨房做焦糖布丁,屋里那叫一个香啊!我15岁的闺女突然跟我说:“妈,上周我偷偷想戒手机,可半夜还是没忍住,刷到了大凌晨。”这话就跟一颗种子似的,一下子让我明白...

各位家长朋友们!我今儿跟你们唠唠孩子成长的事儿。先给你们讲个事儿,有一天我在厨房做焦糖布丁,屋里那叫一个香啊!我15岁的闺女突然跟我说:“妈,上周我偷偷想戒手机,可半夜还是没忍住,刷到了大凌晨。”这话就跟一颗种子似的,一下子让我明白了,孩子到了青春期,可不是要跟咱筑起高墙,而是得换种方式跟他们唠嗑了。

【第一把钥匙:把“教导”换成“发现”】 孩子要是开始跟你说“你根本不懂”,你就开启“侦探模式”。瞅瞅他们书包里新冒出来的漫画书,留意他们突然迷上的天文摄影啥的,把这些小细节都记下来,就跟收藏落叶似的。就说上周邻居王阿姨,发现她儿子大半夜用平板,还以为打游戏呢,结果人家是在研究火山喷发的3D模型。咱别老想着孩子“应该学啥”,说不定他们耳机线里藏着好多小秘密,这些可都是打开话匣子的暗号。

【第二把钥匙:让沉默成为对话的留白】 有个14岁的小宇,吃饭的时候老低头扒饭。有一天下暴雨,他主动说起和朋友闹矛盾了。原来那天他打完篮球浑身湿透,不好意思说。现在他们家有个新规矩,每周三次“散步会议”,一边走一边聊,脚步声和蝉鸣声就跟背景音乐似的。有时候孩子不说话,不是不想理咱,就是在等个合适的时机呢。

【第三把钥匙:把“对错”调成“共情”频道】 我闺女有回哭着跟我说“所有人都在嘲笑我”,我没急着分析对错,先当她的情绪收纳盒。我就说:“被误解的感觉是不是像掉进冰窖里一样?”她一下就抬头了,说:“你咋知道那种冷得发抖的感觉?”后来我们还约定,遇到委屈就对着空气挥拳,或者来场枕头大战释放压力。咱先理解孩子,再去说道理,说不定能打开他们的心门。

【第四把钥匙:制造“意外”的亲密时刻】 我那20岁的表弟,最近老往家带些奇奇怪怪的工具,后来才发现他在偷偷组装二手相机。现在每周六早上,我们家就跟拍电影似的,他爸举着三脚架,他妈调着滤镜,他就跟个大导演似的指挥全家拍微电影。这些看着挺幼稚的互动,一下子就把“代沟”变成好玩的道具了。

【第五把钥匙:允许自己成为“笨拙的学习者”】 我有一回把“微信青少年模式”说成“家长监控系统”,我儿子笑得不行。现在我就故意问他:“你那个‘绝绝子’是啥梗啊?”我这么一装傻,他还挺乐意教我玩密室逃脱游戏。咱有时候笨笨的,比啥都懂更招人稀罕。

咱跟孩子在暮色里聊天,不用整那些花里胡哨的词儿,就跟候鸟迁徙不用指南针似的。咱别老端着“家长”的架子,孩子游戏皮肤里藏着的孤独、日记本里锁着的憧憬,都会变成咱和他们双向奔赴的星光。咱得让孩子知道,不管他们飞多高,咱永远在身后亮着一盏愿意听他们说话的灯!

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