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读各位高考家庭的家人们!你们知道吗,当孩子把书本堆得像小山一样高,把台灯开到最亮的时候,咱当父母的焦虑可比孩子来得还早,那焦虑都能像开水一样沸腾起来啦!想想那些在客厅里走来走去的夜晚,还有盯着倒计时牌发呆的清晨,咱心里总想为孩子做点啥,可常常就像走在“关心”和“压迫”这根钢丝上,摇...
接下来,我就给大家分享几个小妙招。
一、搭建缓冲带:把“你”换成“我们” 孩子说“我背不下来”的时候,别着急给孩子递咖啡或者讲大道理。你就蹲下来,和孩子平视,说“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难题”。把“你必须……”换成“我们可以试试……”,这就跟给高压锅拧松安全阀一样。有个父亲,每天早餐的时候就在便签上画表情包,从“今天也要和三角函数谈恋爱”到“错题本才是真爱”,把那数学公式都整得没那么吓人了。
二、编织安全网:制造“失控”的许可 让孩子偶尔把错题本扔到沙发缝里,让他们对着模拟卷发呆十分钟也没事。有个母亲在客厅放了个“情绪急救箱”,里面有跳绳、解压泥,还有一张卡片,上面写着“现在你可以崩溃五分钟”。孩子说“我可能考不上”的时候,别着急反驳,你就说“如果这是真的,我们还能怎么过好接下来的日子?”
三、暗语系统:创造家庭密码 用只有你们家里人懂的暗号给孩子传递能量。有对父母和女儿约定,餐桌上放苹果就代表“今天辛苦了”,放橘子就是“明天会更好”。孩子深夜还在台灯下学习的时候,父亲就轻轻敲三下窗户,这是他们约定好的“该睡觉了,书房的灯我来关”。这些小仪式,可比千篇一律的“加油”有用多啦!
四、反向减压:成为情绪中转站 孩子把焦虑像暴雨一样甩出来的时候,父母要把“我考不好就没未来了”翻译成“你正在经历巨大的压力,需要我陪你走一段吗?”有个母亲,孩子发脾气的时候,她就默默收拾散落的试卷,等孩子情绪平复了,就说“刚才的暴风雨好像台风天,我们一起来重建家园吧”。
五、后高考时代:准备惊喜盲盒 在倒计时30天的时候,全家一起弄个“未来盲盒”封起来。孩子写“希望爸妈别再催我练琴”,父亲写“想去青海湖看星星”,母亲写“想学做提拉米苏”。等最后一场考试结束,打开盲盒的那一刻,那些被高考暂时“冻住”的愿望,就像蝴蝶一样重新飞回生活里啦。
教育不是单行道,而是父母和孩子双向的奔赴。咱要是放下“必须完美”这个念头,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温柔,像一碗不催孩子吃的馄饨,一个不追问原因的拥抱,一本悄悄放在书桌上的漫画,以后都会变成支撑孩子生命的大树年轮。高考不过是人生长卷上的一个逗号,咱父母永远是在句号后面,等着给孩子续写温暖故事的人!大家都行动起来,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高考环境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