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读各位宝爸宝妈们!今天咱来唠唠孩子沉默这件事儿哈。好多人觉得孩子不爱说话就是性格有缺陷,沉默是孩子的保护壳,可不是啥性格毛病!你想想,含羞草在强光下会把叶片蜷缩起来,孩子沉默的时候,就跟含羞草似的,说不定正在经历“心理光合作用”呢!他...
你想想,含羞草在强光下会把叶片蜷缩起来,孩子沉默的时候,就跟含羞草似的,说不定正在经历“心理光合作用”呢!他们得花时间把外面的信息变成自己心里的话。咱别一看到孩子不爱说话就着急上火的,得理解理解他们沉默背后是在蓄积能量呢。
当沉默成了孩子的安全壳,这里面可有不少门道。
首先是信息过载防御机制。孩子刚想说“今天老师说……”,话都没说完就被咱打断了,那孩子就跟被烫着了似的,赶紧把自己的心缩回去。下次咱跟孩子对话前,不妨先问问:“你是想现在聊这事儿,还是等喝完这杯酸奶再说?”
还有语言发育时差。有些孩子喜欢用积木搭故事,用画笔表达心事。咱多看看他们专心玩的时候表情咋变的,比一个劲儿问“你开心吗”有用多了。
另外就是社交能量守恒。孩子聚会回来突然不爱说话了,这可不是叛逆,人家是在“充电”呢!咱给孩子准备一盒彩泥或者拼图,比一直问“今天玩得开心不”可强多了。
咱还能用游戏打开孩子对话的阀门。
玩“你说我演”的时候,咱故意把“生气”演成滑稽的兔子跳,孩子肯定忍不住纠正:“是跺脚捶胸!”这一笑啊,话匣子自然就打开了。
讲“从前有只爱说话的青蛙……”,讲到一半突然停住,看看孩子咋把故事接下去,说不定他们藏着的小秘密就说出来了。
放放童年照片的翻页声效,问问孩子:“这张照片里,你的小脚丫是不是被沙子烫到了?”这种细节回忆能让孩子更有倾诉的欲望。
日常跟孩子对话,咱还能用上“三明治法则”。
最上面那层是情绪共鸣。咱看到孩子皱着眉头看动画片,就问问:“你刚才皱着眉头看动画片,是不是觉得主角被冤枉了?”
中间夹心层是开放式留白。问问孩子:“如果是你,会怎么处理这个难题?”给孩子一个安全的讨论空间。
最下面那层是非语言反馈。咱听孩子说话的时候,专注地削苹果,把果皮卷成小蛇,比一直“嗯嗯”回应强多了。
咱再说说沉默者的成长曲线。咱每周记录一下孩子主动说话的次数,用贴纸在日历上标出来。你就会发现,暴雨后的彩虹得酝酿时间;最珍贵的对话常常是在睡前那三分钟;有些秘密得先听孩子说,他们才愿意跟你讲。
当孩子终于说“我想和你分享……”的时候,你要知道,这可不是沉默结束了,而是心灵对话开始啦!那些没说出口的话,早在眼神交汇的时候,就完成最深沉的交流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