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读各位宝爸宝妈们!今天咱来聊聊孩子说“讨厌老师”这事儿,这就像家里突然冒出来一堵心墙,可把家长们愁坏了。有一天,教室玻璃窗映出小哲那紧绷的肩膀,他攥着书包带,带着哭腔喊:“我再也不去听老张的课了!”这话一出来,好多家庭...
有一天,教室玻璃窗映出小哲那紧绷的肩膀,他攥着书包带,带着哭腔喊:“我再也不去听老张的课了!”这话一出来,好多家庭瞬间就犯难了,是逼孩子乖乖听话,还是任由这对抗情绪疯长呢?我作为心理咨询师,见过太多这样的场景了。师生关系要是出了问题,孩子眼里的光啊,比教室的灯灭得还快!
咱先来说说这“解码情绪背后的密码”。“讨厌”这俩字就像个棱镜,能折射出一堆复杂的事儿。说不定是数学老师用红笔圈出的错题,让敏感的小女孩想起小时候被否定的事儿;也可能是体育老师一句“你永远跑不快”,在男孩心里种下了自卑的种子。上周有个12岁的朵朵来咨询,突然说:“老师总让我回答问题,可我一紧张就结巴。”原来她讨厌的不是老师,而是怕当众出丑。
孩子情绪要是像洪水决堤了,家长可别筑坝,得搭个缓冲带。这缓冲带咋搭呢,有三重门。第一重是“倾听的温度计”,别跟孩子说“你又在找借口”,改成“听起来这件事让你很难受”,就像给沸腾的水杯套上隔热套。第二重是“具象化情绪”,让孩子画出“讨厌”的形状,用颜色标上愤怒值,把抽象的情绪变成能摸到的画布。第三重是“制造安全岛”,在客厅角落弄个“情绪急救箱”,放点减压泥、解压玩具,再放上写满鼓励话的卡片,让孩子知道自己还有退路。
咱再说说“重构师生关系的四维视角”。上周帮小宇处理和班主任的矛盾时,咱做了个超有趣的实验。一是“角色反转游戏”,让孩子当老师,家长当学生,体验体验“被批评”是啥感觉。二是“优点捕捉器”,连着三天记录老师值得夸的小细节,哪怕就像“他板书时会擦掉错误”这种小事儿。三是“需求翻译器”,把“老师总找我麻烦”翻译成“他可能希望我更专注”。四是“替代方案箱”,准备课后答疑、课外活动这些软接触方式,给关系修复搭个台阶。
最后说说“构建成长型思维的脚手架”。在咨询室的沙盘上,我常看到孩子用积木搭高墙。这时候我就递上彩虹色的连接块,问:“要是给老师个魔法道具,你觉得是啥?”有的孩子说“读心术”,有的说“暂停键”。这些奇思妙想就是重建认知的好机会,能让孩子明白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,破解这个方式的过程,就是成长的必修课。
后来小哲过了两周,主动要给老张老师送手绘贺卡,他妈妈还发现他书包里多了本《如何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》。这就是教育奇妙的地方,咱没法让孩子喜欢上所有老师,但能教他们带着尊重和差异好好相处。那些曾经的冲突,以后都会变成孩子心理韧性的养料,帮助他们理解更复杂的人际关系。各位家长,你们遇到孩子说讨厌老师的事儿,打算咋处理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