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读各位宝爸宝妈们!今天咱来聊聊《当孩子沉默时,我们如何成为他们的"翻译官"》这个话题。你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事儿啊?孩子拿着皱巴巴的画纸冲你笑,可突然就转身跑没影了;你问“今天开心吗”,得到的永远是“嗯”“好”“没事”;别的孩子在游乐场疯玩,他却蹲在角落看蚂蚁搬家。嘿,这可不...
咱先来说说捕捉“非语言密码”的三棱镜。你蹲下身子,和孩子眼睛平视,就会发现:那皱巴巴的画纸里,藏着孩子没说出来的委屈;孩子突然跑开的背影,是害怕你追问的慌张;他专注观察蚂蚁的时候,说不定藏着对社交的恐惧呢。你可以试试“情绪温度计”游戏,画五个温度计,让孩子标注心情,用颜色代替说话,这样抽象的情绪就变得能摸得着啦。
再说说搭建“安全岛”的魔法法则。孩子说“不想去幼儿园”,你别急着问“哪里不好”,你就说“妈妈小时候也害怕过”。用“三明治沟通法”,先肯定孩子的情绪,说“你观察得很仔细”,再引导孩子表达,问“蚂蚁搬家时你发现了什么”,最后给孩子个选择,问“明天想带放大镜还是望远镜去观察?”记住哈,家长放下手机、不评判孩子的时候,真正的对话才开始。
还有游戏化沟通训练的奇思妙想。第一个是“表情猜猜乐”,用镜子练习夸张表情,问孩子“生气像火山爆发还是喷嚏打不出”;第二个是“故事接龙盒”,把“小兔子遇到大灰狼”写在纸条里,抽到就接着编结局;第三个是“肢体语言剧场”,用枕头当小船,扫帚当魔法棒,让身体先说话。
有些孩子的沉默啊,那可是有特别意义的。有些沉默是超能力的盾牌,孩子用“没事”挡住校园暴力的阴影;有些沉默是创造力的容器,孩子把好多想法藏进乐高城堡。就像含羞草一被碰就合上叶子,敏感的孩子得用更温柔的方式去懂他。
咱要成为孩子的“情绪翻译官”。孩子说“讨厌所有人”,咱就把这话翻译成“我需要特别的关心”;孩子说“不想上学”,说不定是“害怕被嘲笑”。用“如果...会不会...”的句子打开话匣子,问“如果给你的烦恼画个形状,会是什么样子?”把抽象的东西变成能聊的具体事儿。
孩子就像春天的嫩芽,得慢慢来才能长大。咱别老焦虑孩子啥时候能好好说话,重要的是现在就蹲下来,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,用孩子的心感受温度。你跟孩子说“我在这里,随时准备听你说”,说不定孩子沉默的种子,就开出意想不到的花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