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读各位宝爸宝妈们!今天咱来唠唠,当孩子被批评时,咱是该做情绪的“翻译官”,还是问题的“拆弹师”呢?咱先得做情绪的“翻译官”。第一点,咱得蹲下来,和孩子眼睛平视。要是孩子耷拉着脑袋说“老师又说我错了”,咱可别着急问“错在哪里”。咱把他书包轻轻放地上,用膝盖抵住他膝盖,问他“老师说话时,你是不是感觉像被蜜蜂蛰到手心一样疼啊”。这...
咱先得做情绪的“翻译官”。第一点,咱得蹲下来,和孩子眼睛平视。要是孩子耷拉着脑袋说“老师又说我错了”,咱可别着急问“错在哪里”。咱把他书包轻轻放地上,用膝盖抵住他膝盖,问他“老师说话时,你是不是感觉像被蜜蜂蛰到手心一样疼啊”。这种把情绪具象化的说法,可比说“别难过”有用多啦!
第二点,咱得用身体语言给孩子传递安全信号。心理学家发现,孩子被批评后,大脑杏仁核会活跃30分钟呢。这时候,咱给他递杯热牛奶,或者用毛毯裹住咱和他贴在一起的肩膀。这种触觉安抚,可比说话能更快让孩子有安全感。
接着咱再当问题的“拆弹师”。第三点,咱得把“你错了”换成“我们发现了”。要是孩子打翻牛奶被指责,咱别老说“你怎么又粗心”,咱就蹲在水渍旁边说“看这牛奶画的彩虹,是不是在提醒我们该发明个防滑杯垫啦”。把错误变成探索的起点,多好啊!
第四点,咱用“三明治法则”帮孩子重构认知。比如说“你刚才把玩具车排成超酷的队伍(这是肯定),要是车头都朝同一个方向,警察叔叔指挥交通是不是就容易多啦(这是建议),下次我们可以试试用胶带做停车线(这是解决方案)”。这样一说,孩子自然就容易接受建议啦!
咱还得培养孩子的“抗挫免疫力”。第五点,咱制造点“可控的小失败”。每周搞个“挑战日”,故意少买一块拼图,让烘焙的蛋糕塌陷。孩子说“这不公平”的时候,咱就笑着说“看!失败先生又来敲门了,这次我们给他准备啥礼物呀”。
第六点,咱建立个“错误博物馆”。弄个透明收纳盒,把写错的字条、摔坏的陶艺品碎片、比赛失误的号码牌都放进去。孩子再受挫的时候,咱就指着盒子里的“展品”说“看,这些失败都在排队等你给它们写成长日记呢”!
还有家长的“情绪急救包”。当咱自己情绪激动的时候,就按下“暂停键”,用“1 - 2 - 3呼吸法”(吸气1秒,屏息2秒,呼气3秒)给自己缓冲一下。也可以反向提问,问问自己“如果这是别人家孩子,我会咋建议”。还能和孩子玩角色扮演,让他当严厉的老师,咱体验被批评的感觉。
到关键转折点的时候,孩子第10次把拼图拼错,咱别忙着纠正,提议说“要不要试试把错误的图案剪下来,做成新的迷宫游戏”。这可不是纵容孩子,这是教会孩子错误不是路障,而是通往新大陆的指南针!
最后真正的教育不是消灭错误,而是培养孩子在风雨中跳舞的能力。下次孩子眼眶泛红的时候,咱就轻轻哼唱“犯错是成长的胎动,摔跤是飞翔的预演”,让每个“批评时刻”都成为亲子关系升级的好机会!你们说,是不是这个理儿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