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郭利方心理工作室 > 家庭教育 > 规则意识 > 正文

二十多岁的孩子总是抱怨父母如何开导

更新日期:2025-07-15 23:10:45  来源:bjzmyj.com

导读各位年轻人和家长们,大家好呀!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和父母之间“相爱相杀”的情况呢?深夜我收到咨询室的私信,25岁的林小满发了段语音过来,带着哭腔质问:“我妈又说我不会理财,可她连我工资卡都管了三年!”这像极了很多年轻人的困境,站在成年和童年的边界,有了点独立的意思,却总被父母唠叨绊住脚。咱先说第一点...

各位年轻人和家长们,大家好呀!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和父母之间“相爱相杀”的情况呢?深夜我收到咨询室的私信,25岁的林小满发了段语音过来,带着哭腔质问:“我妈又说我不会理财,可她连我工资卡都管了三年!”这像极了很多年轻人的困境,站在成年和童年的边界,有了点独立的意思,却总被父母唠叨绊住脚。

咱先说第一点,抱怨是未被满足的情感账户。父母老说“为你好”,可年轻人听到的全是“你应该”。就跟便利店收银员机械地说“欢迎光临”一样,父母的关心成了单向输出。之前有个程序员阿杰,把他妈说的“早睡早起”理解成“你连基本生活都管理不好”。那些被忽略的“我想”,在“你应该”里变成了抱怨。

第二点,父母得学习“退出仪式”。45岁的张女士纳闷,女儿感冒让她买药,一提工作就嫌她多管闲事。这就像职场新人,既想要指导又想自己干。建议她把女儿求职简历当“模拟考卷”,别老说“你应该这么写”,改成“你觉得这份经历怎么写更好”。父母得像退潮的海水,给孩子空间又保留点关怀。

第三点,倾听是最高级的沟通。28岁的舞蹈老师苏晴有个秘诀,她妈说“你男朋友不靠谱”时,她先问“妈,你观察到什么了”。这种“倾听三步法”能把争吵变对话,就像调音师调钢琴,把抱怨调成和谐的和弦。

第四点,自我接纳是最好的礼物。咨询室里30岁的创业者老周转变特别大,他不再纠结父母不理解他创业,开始想到父母当年送他去好补习班。这种认知重构就像给旧照片上色,让抱怨变成理解。别老用父母的标准要求自己,才能成长。

第五点,时间会缝合代际的裂缝。代际理解得像咖啡一样沉淀发酵。年轻人可以给父母写“成长备忘录”,记录点小事,再说说自己的想法。这比吵架有用多了。之前小满就和她妈达成了“工资卡托管过渡协议”,就像幼鸟试飞,老鸟放手了。

咨询室里阳光照在《非暴力沟通》那本书上,我想起个男孩,一开始抱怨他爸唠叨,半年后他爸发消息说冰箱里有他爱吃的梅干菜。原来最深的牵挂藏在笨拙的表达里。咱们在抱怨里找找爱的线索,那些争吵的碎片就能拼成理解的画面啦!大家也试试这些方法,说不定就能和父母处得更好哟!

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