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读各位家人们!今天咱来聊聊青少年老是打人是啥原因哈。这可是心理咨询师郭利方分享的内容哦。有些孩子那情绪就像失控的过山车,“嗖”地一下就上去了!他们挥拳头的瞬间,就跟突然炸开的烟花似的,自己为啥愤怒都搞不明白。愤怒就像一座活火山,可没人教他们怎么挖排水沟把岩浆疏导出去。父母一句“不许哭”,同学一句“怂包”,直接把他们的情绪逼到死胡同里去了。这时候,拳头就成了最原始的发泄出口...
有些孩子那情绪就像失控的过山车,“嗖”地一下就上去了!他们挥拳头的瞬间,就跟突然炸开的烟花似的,自己为啥愤怒都搞不明白。愤怒就像一座活火山,可没人教他们怎么挖排水沟把岩浆疏导出去。父母一句“不许哭”,同学一句“怂包”,直接把他们的情绪逼到死胡同里去了。这时候,拳头就成了最原始的发泄出口。哪怕事后后悔得不行,他们也说不出“其实我害怕”或者“我需要拥抱”这样的话。
其次,家庭就像藏着一个隐形的剧本。要是家里总用吼叫来解决争执,孩子就会把“拳头=权威”刻进DNA里。有位妈妈发现,她摔门的时候儿子会模仿着挥拳;有对夫妻冷战,女儿打架的时候还总说“这样他们才关注我”。暴力就跟遗传病似的,不光是来自父母的行为,更来自“冲突=冷漠”的家庭氛围。在这样的家里,拳头代替了对话,暴力成了唯一的语言。
学校有时候就变成了丛林生存游戏。当老师用“别让老师生气”来威胁维持纪律,当同学用“你敢打我试试”来试探边界,校园就跟弱肉强食的战场没啥两样。有孩子跟我说:“我打人之后,他们反而听我的了。”暴力都成了社交货币,甚至有孩子说:“打人的时候,我第一次觉得自己有用。”
再屏幕里的画面就像无声的教科书。暴力游戏、热血动漫、网络斗图,都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孩子。有个12岁的男孩模仿游戏里的“必杀技”去打同学,还说:“游戏里的英雄打人多酷啊。”当屏幕上的暴力被美化成“解决问题的捷径”,现实中的拳头就好像披上了正义的外衣。
青春期孩子的大脑前额叶就像未完成的建筑,情绪刹车系统总是踩不准。有孩子打架之后说:“当时脑子一片空白,身体自己就动了。”更麻烦的是,多巴胺还会奖励暴力行为,那种短暂的快感就像喝冰可乐时的刺痛感,明明不舒服却忍不住再喝一口。
孩子老是打人,拳头可不是洪水猛兽,这是他们在发求救信号呢。要是想拆解暴力这个锁链,咱得这么做:帮孩子给情绪贴标签,问问他们“你现在是委屈还是生气”;在家庭里示范“冲突=解决问题”,就算吵架也得说“我们冷静后继续谈”;用角色扮演模拟冲突场景,让孩子的大脑提前预演“不用拳头的结局”。暴力就像一面扭曲的镜子,照出了孩子那些未被满足的需求。咱别老想着惩罚孩子的拳头,不如蹲下来问问他们:“你心里藏着怎样的小怪兽?” 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