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郭利方心理工作室 > > 心理问答 > 正文

家长溺爱孩子的解决办法

更新日期:2025-08-01 05:21:29  来源:bjzmyj.com

导读各位宝爸宝妈们!今天来聊聊家长溺爱孩子这事儿,咱得让爱变成孩子成长的阶梯。先说说溺爱这玩意儿,它就像糖衣包裹的陷阱,甜是甜,可实际上是个大坑啊!看着是满足了孩子一时的需求,其实把孩子探索世界的勇气都给剥夺了。有个妈妈,孩子一摔倒就赶紧扶起来,结果孩子五岁了连鞋带都不会系;还有个爸爸,天天早上给女儿整理书包,女儿上初中了都不敢自己检查文具。这些看似贴心的行为,背后藏着三个隐形杀手...

各位宝爸宝妈们!今天来聊聊家长溺爱孩子这事儿,咱得让爱变成孩子成长的阶梯。

先说说溺爱这玩意儿,它就像糖衣包裹的陷阱,甜是甜,可实际上是个大坑啊!看着是满足了孩子一时的需求,其实把孩子探索世界的勇气都给剥夺了。有个妈妈,孩子一摔倒就赶紧扶起来,结果孩子五岁了连鞋带都不会系;还有个爸爸,天天早上给女儿整理书包,女儿上初中了都不敢自己检查文具。这些看似贴心的行为,背后藏着三个隐形杀手呢。

第一个是情感绑架,打着“为你好”的旗号,把孩子的选择权都给剥夺了;第二个是能力剥夺,过度保护让孩子成了“永远长不大的孩子”;第三个是规则真空,边界不清晰,孩子一点儿安全感都没有。

再说说咋建立成长边界,这就像给孩子围上一个温柔又坚定的围栏。杭州有个社区,家庭教育指导师弄了个“三明治法则”。底层是明确底线,像安全、健康、基本礼仪这些;夹心层是允许孩子试错,孩子摔跤了先鼓励他们自己爬起来;顶层是事后复盘,就说“刚才你发现鞋带散了,下次可以试试这个结法”。上海有个小学推行的“家庭任务卡”也挺不错。4到6岁的孩子要独立穿脱衣服、浇花;7到9岁的孩子得整理书包、记录零花钱;10岁以上的孩子要参与家庭会议、制定周末计划。

培养孩子独立人格也很重要,咱得从“代劳者”变成“教练员”。北京的心理咨询师李薇提了个“能力孵化四步法”。示范期,妈妈做饭的时候让孩子递调料瓶;共做期,周末大扫除的时候和孩子分工合作;观察期,孩子独自刷牙的时候,家长站在门口看着;放手期,上学的时候让孩子自己检查书包。深圳的教育专家王强建议搞“延迟满足训练”,孩子想买玩具,先画愿望清单,完成家务能兑换“愿望币”,每月家庭日用积分还能兑换奖励。

最后说说重构亲子关系,得让爱流动起来。广州有个家庭在阳台上弄了个“情绪漂流瓶”。孩子把烦恼写在纸上扔进瓶子里,父母回信的时候用“我注意到……”“我想……”“我们可以……”这样的句式。每周开家庭会议,分享三个感恩瞬间。成都的心理咨询机构设计了“角色互换日”,孩子负责准备早餐,父母扮演“不懂事的孩子”,通过幽默互动打破控制惯性。

还有家庭系统升级,南京有个社区推行“家庭宪法”,每天有15分钟无干扰陪伴时间,周末一起完成一件家务,每月开一次家庭成就分享会。武汉的家庭教育中心提倡弄“成长档案袋”,收集孩子独立完成的东西,像第一次叠的被子、自己做的饭,记录孩子的进步,定期办“家庭颁奖礼”。

真正的爱不是一直给孩子当保护伞,得教会他们自己撑伞。就像园丁不会一直给幼苗遮风挡雨,智慧的父母得在合适的时候放手,让孩子在风雨中变得更坚强。等孩子哪天骄傲地说“我自己能行”,那才是爱最好的回应呢!大家都行动起来,别再溺爱孩子啦!

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