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读作为心理咨询师,郭利方老师常遇到家长焦急地问:“孩子突然不想上学了,怎么办?”这背后往往藏着复杂的情绪和未被察觉的信号。比如小林妈妈发现儿子连续两周逃课,表面上是“不想上学”,实际上是因为数学老师当众批评他作业潦草,孩子用“学校太可怕”来保护自己。又比如小雨爸爸发现女儿总是早上赖床,其实是因为班级里新转来的同学霸凌她,她把“不想上学”当作逃避伤害的...
当孩子出现这种行为,家长容易陷入两种误区:要么焦虑地追问“是不是被欺负了”,要么简单归咎“青春期叛逆”。但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孩子的情绪变化。像小浩的妈妈,发现儿子开始频繁发呆,成绩下滑,后来才知道他偷偷在教室里给同学补习,担心被老师发现而产生愧疚感。这种隐藏的自我牺牲,往往比直接的对抗更让人担忧。
有些孩子会用“不想上学”作为自我惩罚。小雅的爸爸发现女儿突然拒绝上学,其实是因为她偷偷用手机看短视频,被家长发现后,她把“上学”和“被管教”划上等号。这种认知偏差需要家长用更温和的方式引导,比如和孩子一起分析“逃避”背后的真实需求,而不是直接批评或施压。
家庭氛围的变化也会成为触发点。小杰的妈妈发现儿子开始沉迷游戏,其实是因为父母最近为房贷问题争吵不断,孩子把“不去上学”当作对家庭冲突的无声抗议。这时候,家长需要先处理自己的情绪,再和孩子建立安全的沟通渠道,比如每天固定15分钟的“无干扰对话”。
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,有的会用沉默对抗,有的会用叛逆示威。小婷的爸爸发现女儿开始频繁请假,后来才知道她偷偷在课桌下写小说,担心被老师发现而不敢展示才华。这种对自我价值的焦虑,需要家长用更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孩子的兴趣和困惑。
面对这种情况,家长不妨先做三件事:1.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,比如是否突然变得敏感或退缩;2.创造安全的沟通环境,让孩子知道表达想法不会被评判;3.寻找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,比如是逃避压力、渴望关注还是寻求自主权。就像小乐的妈妈,通过和孩子一起做手工,逐渐发现儿子其实渴望被认可,最终通过调整学习方式帮助他重拾信心。
教育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命令,而是双向的理解。当孩子说“不想上学”,或许是在说“我想被理解”。家长需要放下焦虑,用耐心去倾听,用智慧去引导,才能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钥匙。